【转帖】李欣:《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》阅读感受
按:此帖转自“名家经典读写”微信号。感谢编辑的精心编排,也感谢成都李欣老师的用心推荐。“非连续性文本”,对不少老师来说,甚为陌生,今天,转一下此帖,既是对作品的自我认同,也借此机会和这方面有研究的同道交流。欢迎读过此书的老师,在留言区留下您的阅读体会或问题。如果您发现此书在印刷或排版中出现问题、谬误,欢迎指正。去年教师节前夕,在电影帖子里留言,答案正确,若还没有收到书的老师,也请留言,等忙过这段,给您补寄。
各位老师,大家好!今天晚上我向大家推荐的书是《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》。
推荐理由
01阅读非连的能力是现代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,作为老师,必须了解和学习非连的教学,所以必读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测评》;
02阅读非连的能力是现代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,作为老师,必须了解和学习非连的教学,所以必读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测评》;
03本书结构清晰,文字精准,课例典型,点评尤佳,所以必读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测评》;
04这是张老师的力作,所以必读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测评》。
不得不很老实地承认,直到看了这本书才对“非连续性文本”(以下简称“非连”)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。在此之前,它完全存在于我语文教学的概念之外————也许在哪儿看到一两次,但不知所云。
因为喜欢看小说,我文字理解的能力其实并不特别差,但曾经最怕看说明书,看到图表和符号就头大,所以是家里电器的绝缘体。出去旅游,连地图都不买,因为看起来吃力。现在想想,我原来是缺乏“非连”的阅读能力啊————理解、分析、整合、提炼。这应该也是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带走的能力吧?纯文字的连续文本,当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,但是除此以外学生的确还应该学到更加实用的语文能力,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“非连”的教学,就是指向这样实际意义的。
快节奏的社会里,快速的阅读力,敏感的判断力,高效的信息整合力可以让一个人生活的更有质量,更有自我。这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学习和锻炼的。所以需要“非连续性文本教学”。
相信有很多老师会陆续走上“非连”之路。感谢铺路人。
撑起另一方天
——《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》阅读有感
“生活是最好的老师。”我想这句话人人都理解。那么,我们是否可以认为,一位老师,无论学科,能在课堂上教学生生活,他就是在迈向最好的老师?毕竟教学的最终目的,培养一个孩子健康生活所需的综合能力。钱峰老师在序言里说的好,“这是一本着眼于培养人完整素养的书。”
上---大繁至简
非连续性文本,这几个字就让传统的语文老师头晕。小学教材,就连说明文、应用文都少的可怜,非连,从读书到工作这许多年,没有听过。畏惧未知的事物,是一种本能。所以本书开篇,再浅显不过。《圆明园的毁灭》,人教版的经典,惨痛的历史再现。所有的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,估计都会不约而同因情感选择各种形式的文本对课文加以补充。犹记得当年成都还在使用人教教材的时候,自己执教这一课,插入电影《圆明园》以及无数照片,雨果的“两个强盗”读的师生叹息连连。
作者说,明白了吗?这就是非连。我懂了,原来我们都用过非连。作者用最熟悉的文本,最直观的方式,让非连续文本,徐徐登场。它似曾相识。这样简洁而清晰,是智慧的作者的本能。
非连续性文本——图(包括图画、数字、视频等)文结合,或者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组合,互相补充,引导读者思考、分析、整合,从而有更全面理解和判断。
这是在教学生除知识外带的走的能力。现在的世界,无数资讯扑面而来,再没有什么能称得上绝对,整合能力,判断能力,对一个人成为独立的自我,何其重要。所以紧接着,作者解释语文课堂为什么要有非连的阅读教学。
由于历史的机缘和人为的选择,小学语文教材,主体以散文为主,主题单元组文形式淡化了文体意识,我们在教学时,往往容易忽略它的实用功能。非连的出现,弥补了这一点。
从第三章开始,作者由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目标讲起,到文本的来源,阅读的策略,课程的设置,阅读能力的检测,以及非连写作的尝试,脉络清晰,举例直观,层层递进。
毫无距离感。
理解非连,不难;学习非连,不难;运用非连,不难。
但愿以后我们设计的非连,也能如《非连》作者一般,让读者觉得,有趣而简单。不过我也知道,大难若易,大道,才至简。
中---知行合一
在《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》一书中,有许多精心设计的教学实录。仔仔细细地揣摩和分析,能更加清楚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应该如何设计。沈大安、蒋军晶、李怀源、王清凤等等专家或中国一线语文教学名师的课评更有醍醐灌顶之效——从不同的高度,不同的角度,不同立场引导我们更全面地“知其所以然”。而他们对非连的理解,就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,让我们在比较和整合之中,有自己对非连更深刻的判断。
在所有课例中,我最喜欢的是《致地球的新生儿》。此课的信息量,人文性,现实性,工具性,以及课堂彰显出的简约与厚重,理性与感性,都值得用“震撼”二字形容。
毋庸置疑的,专家们的观点各美其美。每一篇课评,从内容到形式,都值得我们用心体悟。沈大安老师指点我们在非连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实例重要性,毕竟儿童思维方式更多是感性的;陈宝铝老师全面细致、环环相扣的精评处处结合《课标》,研读赏析的功底让人叹为观止;读到蒋军晶老师的点评,笑了。“教育要承认和面对学生存在的差异,教育要缩小这种天生的差异……课堂设计照顾了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。”很温暖的人文情怀。
“一千个读者眼里,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”在我眼里,非连最大的价值在于对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,最大的优势是不同能力水平、不同喜好的学生都能从数个文本中获得自我的的理解——只要老师注意文本的选择和分层的设计,就能在广泛的意义上尊重孩子的“受教权”。
下--博观约取
任何一本优秀的著作,都是心血的凝结。厚积才能薄发。张老师和戴老师在各自的教学之路上都有不俗的建树,“恒者行远,思者常新。”《非连续性文本》的出现,并不是作者所说的偶然。他们在语文教学路上的探索与实践,带来的这本开山之作,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如推窗而现的风景。我想在此书之外,更多的是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信念,孤独的探索之路中的真诚与勇敢。
我们看到的,是风景;我们感受到的,是风景背后的用心与真情。“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就成了路。”感谢张老师和戴老师,相信《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》会引领无数老师在研究天地中,迈出坚定的步伐。
它的前方,还有着更广阔的世界。
陌上已是花开,动人风景悄然而来。
编辑 毛菊红